“节假日,这里人多车多,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,一旦遇到紧急情况,方便及时救援。”5月1日清晨,天微微亮,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消防救援站站长张海洋在一番叮嘱后,带领队员在磁器口古镇开展前置备勤。每逢节假日,张海洋和队员都会把备勤工作准备得更加扎实细致。
22年来,每当遇到险情,张海洋总是冲锋在应急救援第一线。冒着余震塌方、滚石断路的危险,他带领突击队急行军10小时突入震中,用血肉之躯打通生命通道,成功营救10名被埋压群众;顶着高温辐射冲进火场,他及时转移6个已被烤得通红的煤气罐,在爆炸前最后一刻解除危机,保护了整片历史街区;72小时驻守磁器口码头,他带领队员驾舟往返28次,在齐胸洪水中背出59名被困群众,组织紧急疏散1000余人……
“作为消防救援站的一员,我们在救援中随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,身边人总说我这个人‘轴’得很,选择了就会坚持到底。”作为火场淬炼出的消防尖兵,张海洋说得云淡风轻。
“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救援杨家山小区住宅的那场大火。”张海洋说,他们在赶赴现场途中,从报警人处了解到有2名小孩儿和3名成年人被困,境况十分危险。当时着火楼层的窗户已经被浓烟笼罩。一名被困人员坐在阳台窗户旁的空调外机上大声呼救,另一名被困人员几乎半个身子探在窗外,嘴里一直呼喊着救命,身后的浓烟不停地往外冒,火势正在从阳台向上蔓延。
面对险情,张海洋迅速下达作战命令,外围架设水枪阵地防止火势向上蔓延,同时带领搜救小组深入火场对5名被困人员进行救援。
“现场浓烟笼罩,被困者命悬一线,我心里清楚,火场如战场,时间一秒都不能耽搁。”张海洋回忆说,往返几次救出被困者后,他感觉整个人都被烘干了,脱下衣服,身体和手臂已经被烤掉了皮,“但当我看到救护车上被救出的一位母亲和她的两个孩子时,心里头说不出的高兴。”
“汶川地震救援也是我永生难忘的经历。”张海洋说,作为首批进入灾害现场的救援队伍,回来之后的那段时间,他时常从梦中惊醒,心里想的都是“遭了,我是不是睡得太久,赶紧去救人”。
“地震救援的经历,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众志成城,大灾大难面前,个人的力量很弱小,但只要大家携手,就没有跨不过的坎。”张海洋感受颇深。
同事们已记不清张海洋在多少次危急救援中,义无反顾冲在最前头了。
一次,一辆小型油罐车管道连接处的垫圈老化,柴油不断往外冒,沿着马路斜下坡往外流淌,若不慎起火,后果不堪设想。张海洋到达现场迅速布置完毕后,第一个钻进车底,躺在流淌的柴油上,观察泄漏情况,冒着危险控制住了柴油泄漏的流量和速度,从而避免了油罐车泄漏带来的巨大危险。
“我的经验多一些,识险避险能力比队员强一些,自然应该冲在前面。现在这帮年轻人是越来越能干了,面对火场险情,一个个跑得比我还快。”说罢这话,张海洋和队友们对望几眼,爽朗地笑了起来。
(本报记者 李宏 张国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