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English
  • 时政
  • 国际
  • 时评
  • 理论
  • 文化
  • 科技
  • 教育
  • 经济
  • 生活
  • 法治
  • 军事
  • 卫生
  • 健康
  • 女人
  • 文娱
  • 电视
  • 图片
  • 科普
  • 光明报系
  • 更多>>
  • 报 纸
    杂 志
    光明日报 2025年07月13日 星期日

    【改进文风大家谈】文贵品质,不唯数量

    作者:李运富 《光明日报》( 2025年07月13日 01版)

      【改进文风大家谈】

      所谓“有话则长,无话则短”,文章优劣,不取决于字数多寡、篇幅长短,而在于内涵深浅、性情真伪。明代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仅800余字,感怀真切,道尽物是人非的永恒哀思。鲁迅《记念刘和珍君》仅数千字,刻画出时代的血泪,字里行间涌动的家国情怀至今仍撞击着读者心灵。当然,经典之作也可以长篇大论,但仍当以品质取胜,而不会因字数而流芳。

      近些年,文化学术界盛行计量评价的风气。其量化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单篇文章规定要多少字以上才算成果,比如期刊论文低于1万字很难发表,博士论文动辄要求10万字以上。二是作者个人以发文量定水平高低,入职、升职、报项目、评奖励,都是发表论著数量多的占优势。三是论著及载体的影响力以转载率、引用率等多少为依据。

      这些评价手段很容易导致“凑数”行为,带坏文风。为提高转载率和引用率,期刊发文篇数越来越少,篇幅却越来越长;为增加发文量,作者不惜注水拉长文章篇幅;为迎合流量比拼,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热衷于标题党、套路文,刻意炮制“10万+”。这种过度依赖计量的评价方式,已严重影响到文章的品质。

      中华文明五千年文脉,始终以品质为贵。学术评价与文章创作本应是追求真理、传播智慧的过程,若被计量的枷锁所束缚,只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。数据或许能统计文字的多少,却无法丈量思想的深浅;流量或许能反映传播的广度,却无法捕捉灵魂的共鸣。若只用字数、篇数、流量来评价文章价值、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,实际是用工业流水线标准,衡量人类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。我们应挣脱这种不合理的数字桎梏,让文章创作回归内容的深耕细作,让评价体系聚焦于文章品质。只有这样,才能改变虚浮的文风,催生更多思想深邃、影响深远的精练佳作。

      (作者:李运富,系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教授)

    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   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